给你们分享我从查理芒格那里偷师的工作方法

查理芒格老先生已经西去了,两年前我从他那里学到的工作智慧超级受用

其实很简单

1. 大量阅读:查理芒格和巴菲特都是大量阅读材料的人,他们投资一样东西读的书可能比那个行业90%专业人士读的书都还多,当读书到一定级别,投资决策是100%专业知识下的决策,而不是投机

2. 不要和猪打架:猪乐在其中,你一身泥,这是我这几年学习最深刻的一句话,非常浅显易懂,但是真的节约了我好多和猪打架而浪费的时间。所以,现在我的时间大量被 “识别🐷、拉黑🐷” 这一方法论拯救,因为不内耗,就有更多的学习时间

3. 飞行员清单:这个最重要,我会把我每天脑袋里想的所有事情记录下来:

3.1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硬件要怎么做设计,我有什么想法,但是没有彻底想清楚,我就会长期挂在那里,没事就看一下。因为硬件是折腾周期特别长的事情,一定要想全面,没有想全面,几百万就打水漂了

3.2 马上要做的事情:比如早上起来写营销的内容,这些事情要尽快就做完,不想做也得逼迫自己快速做完

3.3 灵感类的:比如要怎么设计一个新型的软件,一个新的界面设计,一个新的营销方式,这些都是没有固定形态,但是却可以做到二两拨千金的事情,记录一下长期思考,不求有啥结果,只求持续刺激,让潜意识去做深入思考,说不定哪天早上洗澡就想到解决方案了

最后,你们明白了吧,因为有懒猫清单帮我每天记录各种各样的想法,加上我拉黑了价值观不一样的人。所有没有人和事情可以对我产生内耗,我就可以非常专注和纯粹的做事情,自然而然效率就要比大多数人高很多

精力旺盛的背后是专注,专注的背后是事无巨细的记录和无内耗思考
不能让你有钱,但是也不能让你吃不上饭。这是中国一个古老的阴谋。管仲说不能让百姓有钱哪,老百姓有钱了,他就不拿高官厚禄当回事儿了,你再想管就管不住了。但是也不能让老百姓过于贫穷,他穷的都吃不上饭了,就剩一条命了,那他就无所顾忌,什么都不怕了。如果满天下都是啥都不怕,这样的百姓,那不就乱了吗?管仲的意思就是要把所有人都控制在生存线,你吃也吃不饱,但是你也饿不死,这种人最好管控。这样的思想发展到商鞅那儿,就被商鞅推到了极致啊。商鞅说百姓弱他才怕君王啊,百姓穷他才听君王的指挥啊,这多完美啊。商鞅认为君王他应该怎么办呢?多禁以止能,任吏以穷诈。什么意思呢?就是用严刑峻法禁止百姓自己去发挥,限制你生财的路径。然后呢,然后就让你拼命的种地,拼命的战斗,你就是耕战,把力气全耗在种地和打仗上,你也就没心思去干别的了。其实这一整套说法啊,他并非停留在理论之上,而是经过历代君王的实践和推广,流传了2000年呢。

三国时,诸葛亮就抄写申子、韩非子、管子的书,让刘禅学习啊,你就得学这一套啊。刘备也深以为然,这个说的对,临终也嘱托刘禅,你要学商君书啊。大唐贞观13年,魏征就给李世民上书说,近来皇帝您哪就忘了节俭,一味的奢侈骄纵,滥用民力,现在百姓苦不聊生啊。李世民怎么说的呢?李世民说,百姓如果没有事儿干,他们就会变得骄奢放荡,就得让他们干苦力,服徭役,让他们成天去干活,这好管理啊。李世民的说法和管仲有区别吗,和商鞅有区别吗?没有,都是这一套。宋神宗赵顼在当皇子的时候,他最喜欢读的就是韩非子,而且自己还抄了一本找韩非子,找手下校对,你们看看我写错字儿没有啊,结果侍读孙永就和神宗说,说韩非子这本书啊太过阴险浅薄,这本书太阴险了,你当皇子的不能看这书。赵顼也知道,堂而皇之的就拿这一套出来说事儿,他不光彩。他就辩解说,我抄这本书啊,就是想丰富一下我藏书的数量,不是我喜欢读。帝王们挖空心思去学这些统治术,就把民众压制在生存线上,也就压制了社会的活力和民众的创造力。

史学家黄仁宇参观兵马俑,被兵马俑所震撼呢,他就发出了一个疑问。我们古代既然有如此聪明明智,又有庞大的眼光,又有组织能力。你说这么大的功程呢,也有庞大的企划能力啊,我们有这么多的优点,这么多长处呢,为什么就不能利用这些长处做出科技的重大突破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来一个文艺复兴呢?后来黄仁宇想通了,他说秦国制造兵马俑的这些无名艺术家呀,原来他们都是奴隶呀,他们都是被压制的奴隶,他们战战兢兢的为秦始皇一个人而创作,又哪能有发挥和创造呢?
婴孩状态,主要是个体在面临强烈的内在能量冲突时,被寻求保护以免精神崩溃的强烈需求所驱动。

比如别人给你介绍了一份工作,你本来以为不错,去了才知道非常糟糕远超想象,就会很崩溃,需要有人来安慰。这个人一般是亲密关系里的另一半,如果这个人没有察觉到你的崩溃状态,因而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而你的崩溃会转化成愤怒与失望,倾泻在ta 身上。这就是典型的婴孩状态。有朋友就是这样
在这个时代想学点东西的话,必须无情捍卫自己的专注力和精力。
但凡事业和学业上有点目标,每天必须给自己创造一两个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来专注于这个目标。

集中精力和注意力学习一样新东西,才能快速取得突破。如果没有这个日常routine,基本不可能有什么变化。
大多数自卑的人,并不是性格内向,而是逻辑思维被降维打击。其通常表现为:1、理解慢。同一件事,有的人三秒明白,有的人反应半天还常常理解错,连带工作效率一起垮掉。2、沟通乱,说话条理不清,主次不明,抓不住重点,也讲不清细节,这通常会是一种极其糟糕的交流体验。此外,其还体现为不善于与他人争辩,别人对你的旁敲侧击、冷嘲热讽,你或者没想明白,或者想明白了却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反击。事后反应过来,又越想越气。3、分析弱,遇到复杂问题,既看不清也摸不透脑子,直接宕机,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后只能凭感觉判断。如果这些你都中了,尤其是第二条,那不是你没见识,而是你缺乏逻辑。很多人把自卑的问题归结为性格问题,成长环境,或者不善表达,于是盲目的去练口才,提升所谓的说话技巧。其实这就是南辕北辙。我们要清楚,语言和文字都只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才是底层的操作系统。人与人的差距不在于会不会说话,而在于会不会思考。任何没有逻辑支撑的表达都充满了空洞与偏见。那些表面上看似伶牙俐齿的人,也许满嘴都是逻辑陷阱,经不起推敲。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在90~120的窄幅区间,差距并不大。那些说话吞吞吐吐表达不清的人,并不是笨,而是因为缺乏整理思路和逻辑推理的训练。
读书的好处在于,你总能发现,原来你的感受早已经被世界上某个人说清楚了。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曹操行刺董卓失败,仓皇逃亡至中牟县,被守关军士擒获。时任中牟县令的陈宫,在灯下审视这个被通缉的要犯,心中翻涌的却不是对权贵的畏惧,而是对天下忠义的向往。他认出了曹操,也看懂了曹操刺董之举背后那份匡扶社稷的征途。我愿弃此官印,随公共图大事。这一夜,陈宫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他抛弃了安稳的仕途、妻儿与名节,仅凭对一份理想的认同,便与一个逃犯踏上了吉凶未卜的征途。这份决绝的追随,源于他相信眼前这个人是能抵挡乱世的英雄。此刻,他们是真正的生死之际,是亡命天涯的同路人,是彼此唯一的火光。

然而,这份刚刚缔结的信任,很快在成皋吕伯奢的庄院外,被击得粉碎。因误听磨刀声而疑心被害,曹操挥剑屠戮了吕伯奢的家人。在得知误杀后,面对此孤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唯恐他回家见惨状后报官追捕,为绝后患,竟挥剑将吕伯奢也斩杀于道旁。陈宫惊呆了,因为你弃官献命,原以为你是忠义之士,不想竟是如此不仁不义之徒。那一刻,他手中的剑几乎要挥向曹操,但他最终没有下手。是出于旧情,是出于对未来的茫然,还是乱世中无奈的妥协,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从那一刻起,他心中的曹操已从英雄变成了枭雄。他转身离去,背影如刀。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在徐州为报复仇而进行的大屠杀,彻底击碎了陈宫最后的幻想。他亲眼见证吕伯奢一家的悲剧,在徐州被放大至无数平民身上。他意识到曹操骨子里的那种为达目的不惜代价的冷酷并未改变,只是随着权力的增长而愈发膨胀。于是,他做出了最决绝的反击,联合张藐迎吕布入兖州,几乎颠覆了曹操的基业。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背离初心的故友,最激烈的控诉与惩罚。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下邳城破,白门楼上,这对恩怨交织了近十年的故人再次对峙,曹操试图用现实利益挽回。宫台,今日之事如何?卿老母妻子,又当如何?陈宫的回应冷静而锋利:我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而他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反而用曹操标榜的孝治仁政将其架起,迫使他必须善待自己的家人。最后,他直面曹操,也直面他们共同的过去,请出就戮,以明军法。他不要宽恕,不要妥协,他要用自己的死,来完成对吕伯奢事件以来内心道德困境的终极解脱,完成对那个曾在吕家灵魂震颤的年轻县令的交代。他的死,是对曹操“宁我负人”的哲学最彻底的否定。

陈宫赴死时,曹操弃而送之,《三国志》记载,他照养其母,嫁其女,皆厚代之。这些举动,与其说是虚伪,不如说是对那个曾经干净的自己的告别。陈宫要的从来不是权谋与疆土,而是世人道统高于正统的精神坚守。他先投曹操,因其看似能匡扶汉室;后迎吕布,因其需要制衡曹操。他始终在寻找能承载理想的容器,哪怕这个容器布满裂痕。然而,人生南北多歧路,君向潇湘我向秦,曹操早已明白,在这乱世中,首先要活下来,要掌握权力,然后才谈得上理想。他屠城徐州是为立威,放弃原则是为集权,所有的不择手段,都是为了那个天下归心的终极目标。

白门楼上那四声公台,第一声轻,第二声重,第三声急,第四声怕。可以说,这时候曹操眼里的陈宫是最好的陈宫,而陈宫眼里的曹操却是最恶的曹操。事实是,曹操给的台阶很宽,宽到能容下一个时代的转身;然而陈宫的退路却很窄,窄成白绫一丈,刚好能悬住文人的傲骨。原来这世间最痛的挽留,不是留不住喜欢的人,而是留不住曾经那个干净的自己;这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从阶下囚到坐上宾,而是理想主义者与妥协之间那半步始终不肯迈出去的距离。

从此往后,曹操麾下仍有荀彧的守正、郭嘉的奇谋、贾诩的明哲,但再也不会有陈宫这样用生命与他辩论理想该用什么代价换取的诤友。当曹操最终统一北方,在邺城泛舟玄武湖时,不知是否还会想起,很多年前在兖州有个叫陈宫的谋士,曾与他并肩而立,那时他们相信可以共同结束这个乱世,却没想到最终先结束了彼此的信任。

千载之后,陈宫的抉择依然如镜,映照着我们每一个人。他所坚守的是世人之道,不可屈从于现实之势的精神气节。人生的道路虽常需权衡与进退,但总有一些底线值得守护,总有一些坚持高于成败。他的背影不只是史书中的一页,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告诉我们在现实的重压之下,人依然可以选择站着,并且有尊严地走向自己的结局。在每个人都难免妥协的事件中,陈宫的坚守或许显得格格不入,但正是这样的“不合时宜”,恰恰照见了我们内心最深处对崇高的向往。当我们为现实所困、为生计所累时,不妨想想那个在白门楼上从容赴死的陈宫,理想主义或许会受伤,但不会死亡;道义或许会暂时失落,但永远不会过时。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未必都要做陈宫,但我们应当懂得敬重陈宫,因为它的存在,证明了人类精神可以抵达的高度,证明了在世俗得失的边界之外,还存在着更值得奔赴的生命远方。
在你不擅长的领域请教其他擅长的人,这是一个你无论如何都应该培养的出色技能,这将帮助你建立起安全护栏,避免自己做错事。

所有成功的人都善于这么做。

——瑞·达利欧《原则》
为什么人只有在绝境的时候,才会大彻大悟,因为他放下了所有的幻想。一个人在没有足够的阅历之前,就会存在很多幻想和期待,幻想亲情友情爱情,幻想身边总会有那么几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无条件的爱自己和支持自己。后来发现自己错了,原来亲情是有条件的,尤其是当一个出身不好的人,身上往往就寄托了家族沉重的期待,要出人头地,要改善家族的环境,可当达不到这一条件的时候,就会逐渐消失,失望、鄙视、嫌弃一瞬间就会奔涌而来。这时候对亲情失望了,开始幻想友情来拯救。但突然也会发现,当一个人真正落魄的时候,你拿不出可以交换的价值的时候,曾经口口声声说要患难与共的朋友,也会变得冷漠,甚至是闭门不见,假装消失。

这一刻就开始明白,社交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不管是情绪价值还是物质价值,你总得有一个别人才会愿意跟你交换。于是呢,对友情也逐渐失望了,开始寄托于爱情。曾经也一度以为婚姻就是爱情的最高级形式,后来逐渐发现,婚姻只是这个社会排序的结果,一个人只要外形出众,工作体面,家境良好,就是一个好的结婚对象,他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权,反之,就只能找一个人凑合着过日子。明白了这个规则之后,也不敢对爱情去抱有太大的幻想。此刻,过去所有的信仰体系都全面的崩溃,但心不死则道不生,旧的信仰体系崩塌了,新的信仰体系才有可能重建。

此时他还有什么,只剩下自己,终于明白了过去对于别人的讨好和幻想是多么的幼稚。如果自己自身没有价值了,别人抛下的时候会毫不心软。开始把所有的期待又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在迷茫和困顿中又默默的去做那些自己该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给自己的时间去等待黑暗的过去和黎明的来临。不可避免的就会变得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也就是别人口中所说的冷漠。至此也终于明白,这个世上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包括自己对别人的爱也一样的,但这并不妨碍他继续爱这个世界,只是这个爱不再像以前那么幼稚了。

正如罗曼罗兰说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了这个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所以痛苦是开悟的唯一方式。悲伤、背叛、磨难,会把你内心那个脆弱的小我按到地上摩擦。当你万念俱灰,心如死灰,但是又坚持住熬过去了,原来那个脆弱无能的小我就会死掉。真正那个强大的我就会出现,你会变得非常的理智,你会毫不犹豫的放弃掉过去,不再受困于他人,不再执着于什么结果,而这一刻就是你大彻大悟。
人本应有自己的个性与想法,按照本心去生活,这是最自然的状态。可现实中,大多数人并非如此。为了生计、关系、地位,他们学会了隐藏、迎合、妥协,渐渐戴上了面具,去扮演社会希望看到的角色。于是,一个个鲜活的我成了被压扁的别人。其实,每个人都有个性,只是有的人不得不收敛它。能力不足时,就只能顺从环境;而当一个人足够强大,他便不必讨好谁,也无需伪装。他可以忠于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方式生活。所以,看起来有个性的人,并非古怪,只是他们更自由。社会的进步,往往源于那些拒绝表演的人。若所有人都只是适应规则,世界就不会前进。幸福亦如此,不是取悦所有人,而是忠于自己的心。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不在乎面具,而在乎真实;不演别人,而活成自己。
为什么一个思想深遂的年轻人,很大概率会一事无成?因为思想走在了阅历的前面,如果你没有去亲身实践,你懂得的越多,你就会越割裂,就越无法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多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们自觉不是乌合之众,也很快的会从社会现象当中看到本质,去摸索一些社会运转的规律,但是大多时候会被这些东西反噬,当你知道的太多,想要的太多,害怕的也会太多,继而失望也就越多,无能为力的感觉和生活的灰色地带也就会越多,这种复杂的嵌套思想框架,想的越多,行动力就会越低,在思想上不断的做加。行动上就会不断的做减法,因为你的每一分钟都会停下来复盘,且怀疑这便是思想上的自我毁灭,这是聪明人的弊端。不要觉得自己的思想很深刻,思想是会随着环境变化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弯腰做一些自以为已经懂得了的小事儿,去成长,去积累,去接触,去身处力行的感受这个社会。如果感觉一直停滞不前,那就说明一定是思想走得太快。你需要去等等你的身体,需要你去花费时间在实践上,然后你的思想才能够更进一步。这两者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你非要等到所有的精神蓝图都已经规划好了再去行动,抱歉,你等不到,因为你想的越多,你就越难开始。
沟通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制造问题。
首先是筛选。大部分人根本不值得沟通,离远点好了。
沟通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制造问题。
首先是筛选。大部分人根本不值得沟通,离远点好了。
你想看清一个人,别费劲的去分析他的人性,也别去琢磨他的动机,只要去观察以下六点,不管他藏得多深,你都能轻松看清。第一,人以群分,观其有便知其人。如果他身边都是游手好闲,满嘴跑火车,满心是算计的人,他一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你要知道,合群的人未必受欢迎,有可能是臭味相投,独来独往的人未必孤僻,反而可能更值得深交。因为他们从不轻易将世界请进自己的生命。

第二,遇事时的姿态,藏着一个人的格局,碰上再大委屈,也沉默行动的人,心中有山河,脚下有方圆。而一点挫折就怨声载道的,一般都没什么格局,更不会有什么发展。这世界从不辜负默默沉淀的人,更不会惯着怨天尤人的人。就像时间从不说话,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第三,言语见真章,细节失人心。说话不过脑子的,往往内心也简单,而口吐莲花,让人如沐春风的,你就要留神了。谗言固然好听,却也最容易让人迷失。真正的智慧是听懂弦外之音,看透笑中之意。

第四,利益是照妖镜,日久才见人心,如果你看不懂一个人,时间一定会给你答案,如果你等不及,可以试着触动他的利益,看他的反应。不过一定要把握好分寸,那些喜怒不形于色的才是真正的狠角色,张牙舞爪的反而外强中干。

第五,完美本身才是破绽,没有癖好的人别去深交。什么样的人最危险?没有软肋的人最危险。如果他从不失态,从不偏爱,也从不动情,那你就要小心了。就像没有缝隙的墙,你永远都看不出他背后的光景。

第六,对待弱者的态度,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教养。你可以细心观察下,当他面对服务员时,是呼来喝去还是客气有礼,对那些生活不如意的人是取笑还是伸出援手。尊重并不是简单的施舍,而是发自内心的平等观念。善待弱者的人通常更值得信赖。
窥探欲不强的人,往往没什么嫉妒心。反而那些喜欢打听别人隐私的,嫉妒心都格外重,他们总爱问你收入多少、感情怎样。比如你新买件衣服,他嘴上夸好看,扭头就去查价格。还擅长以关心你为名,闲聊套你话。再把你的私事当八卦传,本质是自我价值感低。靠窥探别人来找优越感和掌控感,这种人往往不善,因为嫉妒让他觉得你不配,一旦心理失衡,就会冷嘲热讽、造谣生事、背后下刀。
老人从未被教过的重要技能:试探。你知道老实人最吃亏在哪吗?不是能力不行,不是不够努力,而是从小到大没人教过他们一个关键技能,试探。什么叫试探?就是在正式投入之前,先扔一块石头探探水深。是在签合同前问一句,这个条款能不能调整。是在接受任务前说一句,时间能不能宽裕点。是在答应帮忙前确认一下。这是对你有多重要。试探的本质,就是用最小成本摸清对方底线,获取真实信息,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空间。但老实人不会,他们从小被教育要诚实,要直接,要一是一,二是二。别人一开口,他们就当真话,全盘接收。别人一提要求,他们就觉得必须满足。这种思维模式背后是对人性的误判和对博弈的无知。他们以为世界是透明的,以为别人说的就是想的,以为自己的真诚能换来对等的真诚。醒醒吧,职场不是幼儿园,人际关系不是过家家。你以为的诚实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好骗,你以为的直接换来的往往是别人的步步紧逼。试探不是耍心眼,是成年人的基本生存技能,他让你在信息不对称的世界里拿回主动权,让你用最低成本碳氢局势保护利益、建立边界。会试探的人,活得清醒,亏得少,受的委屈少,换来的尊重多。从今天开始练习试探,别人给你派活,先问清楚时间、资源回报别人让你帮忙,先确认难度、紧急度,对方能给什么,别人跟你谈条件,先摸清对方底线、市场行情、自己筹码。记住,会试探的人,不是心机重,而是脑子清楚。不会试探的人,不是老实,而是糊涂。这个世界的规则,从来不是谁老实谁赢,而是谁清醒谁赢,别再用老师当挡箭牌,别再把吃亏当福气,学会试探,你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守住自己的价值。
寿命长的人脖子一般有5个特征

寿命较长的人,脖子通常有以下5个典型特征,这些特征本质上反映了身体的健康状态和衰老速度:

1. 脖子无明显赘肉,线条紧致:脖子周围脂肪堆积(如“双下巴”“富贵包”),往往意味着身体代谢较慢,可能伴随肥胖、血脂异常等问题,长期会增加心血管负担。而紧致的颈部线条,说明身体代谢功能较好,体重和脂肪控制得当,是健康的外在表现。

2. 颈部皮肤光滑,无明显松弛皱纹:颈部皮肤薄、皮脂腺少,是最早显现衰老的部位之一。若颈部皮肤光滑有弹性,无深纹、松弛,说明身体胶原蛋白流失慢,内分泌和新陈代谢稳定,整体衰老速度相对较慢。

3. 脖子活动灵活,无僵硬酸痛:颈部连接头部与躯干,是颈椎、血管、神经的“交通枢纽”。活动灵活说明颈椎健康,颈部血管无堵塞、神经无压迫,大脑供血充足,身体的循环和运动系统功能良好,减少了因颈椎问题引发的健康风险。

4. 颈部无异常肿块或凸起:脖子两侧(如颈部淋巴结)、咽喉部位若出现不明肿块、凸起,可能是甲状腺结节、淋巴结肿大等问题的信号,长期忽视可能影响内分泌或引发其他健康隐患。寿命长的人,颈部通常无异常增生,甲状腺、淋巴等系统功能稳定。

5. 颈部肤色均匀,无暗沉或异常发红:颈部肤色暗沉、发黄,可能提示气血不足、代谢紊乱;异常发红则可能与炎症、过敏或心血管问题相关。均匀透亮的颈部肤色,反映了身体气血通畅、内分泌平衡,内脏功能运转正常。

这些特征并非绝对,但从健康角度看,拥有这些颈部状态,往往意味着身体机能更优、衰老更慢。
「自然现象·雨雪雷雾霜」修饰词2
四、雨的节奏
1. 雨的形态
细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骤雨、雷雨、阵雨、梅雨、霖雨、冻雨、冰雨、烟雨、毛毛雨、及时雨、连绵雨、倾盆雨、瓢泼雨、飘洒雨
2. 雨的声音
淅沥、哗啦、滴答、噼啪、琤琮、沙沙、嗒嗒、咚咚、哗哗、绵绵、倾盆、如注、滴滴、答答、哗啦、噼里、啪啦、淅淅、沥沥、哗哗
3. 雨的意境
空濛、迷离、滂沱、连绵、绵绵、淫雨、倾盆、飘泼、细密、密集、稀疏、疏落、朦胧、迷蒙、清新、凉爽、潮湿、湿润、甘润、滋润
五、雪的叙事
1. 雪的姿态
玉尘、琼芳、六出、霰雪、雪珠、雪片、雪粒、雪花、雪絮、雪尘、雪沫、冰晶、冰凌、冰花、冰棱、冰挂、冰柱、冰川、冰层、冰面
2. 雪的场景
雪原、雪野、雪山、雪岭、雪霁、雪晴、雪光、雪色、雪声、雪痕、雪迹、雪泥、雪堆、雪丘、雪坑、雪沟、雪坡、雪峰、雪谷、雪川
3. 雪的质感
蓬松、晶莹、湿润、干粉、泥泞、清脆、松软、厚重、轻薄、洁白、纯净、耀眼、闪亮、透明、坚硬、易碎、光滑、粗糙、冰冷、刺骨
六、雷电的戏剧
霹雳、雷霆、裂空、惊雷、闷雷、滚雷、炸雷、响雷、闪电、电光、电火、电蛇、金蛇、电龙、电鞭、电斧、电剑、电矛、电戟、电矢
七、雾霭的朦胧
薄雾、轻雾、淡雾、浓雾、重雾、迷雾、尘雾、水雾、山雾、海雾、晨雾、夜雾、朝雾、暮雾、春雾、秋雾、冬雾、夏雾、河雾、湖雾
八、霜露的细节
白霜、寒霜、浓霜、薄霜、霜花、霜叶、霜枝、霜刃、晨露、夜露、清露、甘露、露珠、露水、露华、垂露、凝露、寒露、白露、朝露
中国人理解的交谈,其实是奔着说服去的,而不是说理去的。
二者的区别是,说理意味着要保持开放性,接受自己也是可以被说服的。

但中国人,经常,如果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无法完成口头上的征服,就开始骂和贬低了。
中国人,就喜欢分别善恶,老百姓就很有意思啊,看到一个什么好,就一窝蜂的把这个人捧到高点,说这个是善的,这个人怎么怎么都好。然后,你就会认为他所有的行为,都出于善念。再过段时间出了点问题,你骂的还是他。你当时觉得他有多善,现现在你就觉得他有多恶。所以庄子里有一句话叫什么,叫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当你眼睛里脑子里,还有一个这个人是善人、是好人、是圣人那个标准的时候,有一天他一定成为大盗。你在生活中你最恨的人,都是原来你觉得人特别好。因为什么?因为他本来没有那么好,他原来让你觉得好的行为,是刮风下雨自然生发的。

在《西游记》里,人参果的故事是这样的:镇元子大仙听说唐三藏要来了,就对徒弟说:我得上天去听法会,元始天尊开班讲法,我要去听课报名。等我不在时,会有一位故人来,那就是当年我在如来佛那儿认识的二徒弟——金蝉子。如今他转世为和尚,带着几个徒弟,那猪啊、猴啊,来取经。到时候你们替我摘两个人参果给他们吃。两个徒弟就问:师父,您和这金蝉子有什么交情?他是和尚,咱是道士,也没什么关系呀。镇元子说:当年我在佛祖那儿听课,金蝉子曾给我倒过茶。他接着说了四个字:佛子敬我。佛子是对修行人的尊称,敬我则表示他尊敬我。因为他当年给我倒过茶,我就要好好招待他,这是人情世故。

然而,就是因为这个人情世故,引发了一连串的祸端。镇元子的徒弟照吩咐要请唐僧吃人参果,可唐僧不敢吃。两个道童就在一旁叨叨,说六转凡胎不识货,结果自己偷偷吃了。猪八戒听见后怂恿孙悟空去偷,孙悟空一气之下推倒了人参果树。整件事的起因,其实都源于镇元子那一念心动。而镇元子的这份心动又是从哪来?只因他觉得,当年金蝉子给他倒过茶,是佛子敬我。可真的是这样吗?有没有可能,当年如来开法会,金蝉子只是负责接待、服务,把水分发给所有学员?他也许根本没正眼看镇元子,只是按照名单分发:镇元子,水一杯、礼盒一个、笔记本一份。有这种可能吧?

那么,为什么镇元子会认为那是佛子敬我呢?因为他动了六根,起了分别心。他从一个平常的举动里,自作聪明地解读出别人尊敬我,并因此起了执念。生活中,其实很多事也如此。别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我们往往从善恶的角度去理解、去放大。明明是自然、普通的事,我们偏要赋予意义,甚至情绪化解读。这就是人常说的自作多情。更可笑的是,镇元子还吩咐徒弟:只能给唐僧两个,人参果数量有限,九千年才结三十个,不能浪费。结果徒弟又偷偷吃了几个。你看,这就像我们生活里随份子的心理:领导结婚、同事白事,不随不合适,随又嫌多。最后随个中间数,花了钱还落埋怨。

这就是叫,善的不纯粹,恶的不彻底。镇元子这一难,其实是因为他的善不彻底,心不干净。他一切判断都落在好坏、是非、善恶的人心上。说到底,他把唐僧当故人,可唐僧根本不认识他。这就是自作多情。生活中不也一样?别人递给你一杯水,你感动得不得了,说要感恩感恩。可真到利益面前,这种感恩往往转瞬即逝。今天很多人喜欢学佛、修行、禅修,动不动口头上感恩,可真正遇到现实问题时,往往着急得比谁都快。那种感恩,也就停留在嘴上罢了。所以,中国这个社会的虚伪怎么体现,就体现在这儿。虚伪的意思就是不自然,你还不如就是伪君子,还不如真小人,真小人更好一点。所以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就说那句话,哪有什么恩义,没有恩义就没有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