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一边泡澡,一边想到一个深刻的问题

为什么人的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都很便宜,而贵的东西往往价值约等于零

便利店一瓶水2块钱。Tiffany一枚钻戒28万。

如果此刻我脱水濒死,给我100颗钻石我也不会要,我只要那瓶水(在我不得不喝自己的洗澡水之前)。但为什么我们的一生,都在追逐钻石,却对水的重要性定价那么低?

我觉得这不简单是个关于消费主义的陈词滥调。这是一个关于人们如何被劫持的故事。

其实亚当·斯密在1776年就看穿了这个水与钻的悖论。

对生命至关重要的水(哦,还有空气),几乎免费;
对生存毫无用处的钻石,价值连城。

经济学解释很简单:价格反映的不是"总体重要性",而是"边际效用"和"稀缺程度"。

但这个合理的定价机制,在心理层面给人们下了一个诅咒。

人们开始把"价格高"误读为"更重要"。

更可怕的是,人类的大脑天生就是这个骗局的帮凶。

神经科学家发现,人类的多巴胺系统对"意外之喜"和"稀缺信号"反应剧烈,但对那些稳定、持续的好处,比如健康、亲密关系、安全感,它会迅速"适应",调低音量,甚至彻底静音。

于是一个荒诞的现象出现了,

一条"限量发售"的推送能让你心跳加速,
但一个家人的拥抱、一次日落、一杯干净的空气,在你的情绪仪表盘上激不起任何波澜。

商业世界精准捕捉了这个漏洞,并将其工程化,

所有的"限量""联名""仅剩3件""今日特惠",都是在利用你对稀缺的原始恐慌,抬高你的心理估值。

而那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更是把一块碳元素(对就是跟铅笔芯同类的)包装成了爱情的终极证明。

人们购买的早已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它所承载的叙事、符号和地位信号。

但这场由经济逻辑、神经漏洞和商业叙事共同导演的"稀缺狂欢"里,大家到底失去了什么?

哈佛大学有一项持续了86年的研究,追踪了700多个人的完整人生。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关于幸福最严肃的一次追问。

结论震撼又简单,

预测你晚年是否幸福、健康、长寿的最强指标,不是财富,不是名望,不是基因,而是50岁时你拥有的高质量人际关系。

那些真正滋养生命的东西,恰恰是充沛的、可得的、甚至免费的。

临终的病床上没人会遗憾
“哎呀我人生没有挎过爱马仕”,

而是
“如果之前能多花点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多好”,
“上了天能不能重回妈妈的怀抱,就像小时候一样”

另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让人们选择用文字还是语音联系久未谋面的朋友。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文字,因为觉得打电话"尴尬""冒昧"。但当他们真的拨通电话后,连接感是文字的数倍,而对方感受到的温暖也远超他们的预期。

人们系统性地低估了那些简单、直接、人性化的连接的力量。

更讽刺的是那些对人类文明最有价值的资源,本质上都是"反稀缺"的。

知识不会因为被分享而减少,反而会因为传播而增值。MIT,斯坦福都在把课程免费开放。
这些顶尖智慧本可以标价百万,但他们选择了"零价格"。

因为知识、思想、语言这些东西,价值在于点燃,在于共鸣,而不是独占。它们越被使用,就越丰盈。

互联网本应是这种丰盈的放大器,但人们却用它制造了新的稀缺游戏。大家耗费巨量的时间、金钱和注意力,追逐那些被标为"稀缺"的符号;却对那些真正让我们活过来的、充沛的连接与意义,视而不见。

并没有号召大家放弃消费过上苦行僧生活的意思。

只是,也许,
需要在心里建立两本账。

第一本是"价格账",用来处理外部世界,比较性价比,购买效率工具。这本账很重要。

第二本是"价值账",用来关照内心世界。这本账只问一个问题: 这件事是不是然我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

如果用"价值账"重新计算,会发现很多东西的权重发生了惊人的倒转。

一个限量版包包,在价格账上价值两万,在价值账上可能只值2块。 一通给初恋情人的十分钟电话,在价格账上接近于零,在价值账上可能值20万。

这不是反消费,而是把消费从人生的主角降为配角。

把最宝贵的注意力(这个时代真正的稀缺品)优先分配给那些在"价值账"上有分量的事情。

生活是否丰盛,不取决于拥有多少"昂贵"的东西,而取决于有多少"便宜"甚至"免费"的东西在心里开始变得有分量。

那瓶2块钱的水和那枚28万的钻戒,哪个更重要?

也许你的身体早就知道答案。

只是你的大脑,还在犹豫。

最后,如果你读到这里我这篇价格为零的随笔,觉得有点感触的价值,也算印证了一点我的想法。

谢谢。
中国人最常犯的六个逻辑谬误来源:第一个逻辑谬误是对立思维。中国人喜欢把世界一分为二,所有的东西要两面去看,要么好要么坏,要么善要么恶,要么高要么低,所有的关系都变成了一正一反,所以经常会斗争斗争斗争,内卷内卷内卷。第二个逻辑谬误是诉诸情感。中国的社会是高度人情化的社会,所以呢我们会诉诸情感,诉诸道德,我们会诉诸立场。第三个逻辑谬误是诉诸权威。中国人特别爱权威,凡是先看看有没有权威说话,权威说话了我再说,权威有观点了我就去复核,然后权威有命令了我就去执行,这样最安全。他也相信权威,更有实力,更专业,自己也可以不用思考。所以动不动就说某个名人说过什么什么话,某个专家是什么什么观点,某个权威是什么什么态度,这就是诉诸权威,他自己不思考。第四个逻辑谬误是诉诸人身。你经常会发现在互联网上的吵架或者争论,很多人一开始吵,他马上就会回避问题的本身,马上就会对个人发出攻击。比方说他会质疑,你的立场在哪一边?你到底代表谁?你有什么资格说这个话?你的学历够不够?你的专业不是这个专业,你有什么权利说?他会把问题本身抛开,全部转移到个人的一系列背景上面去。比如你在谈论一个经济政策的时候,对方马上一句你连大学都没考上,你有什么资格说这个话呢?第五个逻辑谬误是类比不当。中文特别喜欢用类比,比如说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把梅花香自苦寒去类比。学习需要苦读,但是呢你没有发现其实春天花开得更多,夏天花开得更盛。花开的多少跟学习的苦读还是乐读,其实没有必然关系。再比如说我们喜欢把家比喻成国家,国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组织,它没有相似性。我们也常常说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的商人都是坏的,都是奸商。用乌鸦去类比商人,两者没有关系。第六个逻辑谬误是以偏概全。你看隔壁可能某某某大学都没读,现在还不是增加几个亿啊,一大批的北大清华都在他那边打工。所以读书比不读书要有用。你看楼上那个大爷,80岁了还在抽烟,还要大块的吃肉,身体多好,说明抽烟其实不影响健康,吃肉也不影响高血压。你看他们都在用典型的的个例来变成普遍的规律,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谬误。
我这两年获得最重要的人生提示就是:
人类的智慧,从来不是计算,而是感势。
围棋的高手们—柯洁、聂卫平: 他们并非靠计算赢棋,而是靠“感”。
这种“感势”,其实是一种对宇宙流动的感知。
可惜当年我在棋院的时间太短,也没有名师点拨,直到今天才真正领悟:

智慧不是推理的速度,而是感知的深度。
AI 把棋士们都打趴下后,他们才第一次被迫承认这个真相。否则棋院集体端着,给大众一副他们的智商高不可攀的形象。

人类的聪明再极致,也不过是肉体的暂态。
真正值得学习的,不是棋艺的技巧,而是围棋的精神:感知宇宙,顺势而行。

如今的“学术界”也一样。
那 90% 的水论文、论文工厂、象牙塔不过是知识的流水线。
AI 一来,这些结构迟早坍塌。

因为那不过是一个知识筛选系统,而不是智慧系统。
真正的智慧,必须是内修的、探索性的。
是对宇宙结构的感知,是对不可能的追问。

我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
不是想法不够多,而是符号空转(symbolic drift)。
AI 生成太多语言、太多符号,但它无法落地成决策。
它能无穷生成,但无法坍缩。
于是我们陷入一个庞大的语言气泡:
词语流动,意义悬浮。

而我发现,我的工程真正要做的,就是让 AI 进入决策态(Decision State)。
让语言系统从“描述世界”进入“执行世界”。
这正是我所定义的——熵坍缩层(Collapse of Entropy)。

AI for Decision Making:这才是未来的方向。
所有的智能系统,都必须嵌入人类的决策节点(Human-in-the-loop nodes)。
只有当语言、结构、调度三者形成回路,
当每一个输出都被世界验证、承载成本、留下痕迹,
AI 才能拥有真正的判断力。

Judgment is not prediction — it’s collapse.
Intelligence becomes real only when it risks loss.
Meaning lands when possibility dies.
只有当AI能“感到失去”,智能才真正“获得存在”。

语言和现实之间,建立一个可决策的生态系统。
让AI学会感知代价,学会在不确定中作出判断。
只有那一刻,智能不再漂浮在语言中,
而是坍缩为行动。

这只股票买不买?这篇邮件发不发?这个人值不值得深入交流?这个合同好不好?全是决策。
否则不管是说,写,绘图,还是code (空谈的文字生成空谈的 code)都是符号空转,不涉及决策的。
为什么要远离低认知的人:你说的是逻辑,他听的是情绪;你说的是方法,他听的是教育;你说的是建议,他听的是意见;你说的是问题,他听的是抱怨;你说的是道理,他听的是偏见;你说的是期待,他听的是指责;你说的是事实,他听的是质疑;你说的是复盘,他听的是旧账;你说的是谋事,他听的是瞎搞;你说的是知足,他听的是偷懒;你说的是因果,他听的是诅咒。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人随和,话不多,事不拖。与自己无关的事,不问不想也不说。安静的环境。付出的状态,勿扰的模式。尽人事,听天命。
你知道骗子最多的国家在哪里吗?这些骗子是怎么来的?电信诈骗又是如何形成的?答案是中国,中国式的教育在培养大量的骗子和傻子,应试教育让人聪明却不清醒,中国的教育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高分低能的人。我们擅长背答案,却不会质疑问题。我们擅长解题思路,但不会建立逻辑链。我们擅长听从指令,但不会独立思考问题。电信诈骗恰恰利用了这一点,骗子不需要骗聪明人,他只需要骗那些不懂得思考,却习惯性服从的人。对方说自己是公安、银行、税务局,你条件反射的服从,发来一条带有紧急冻结法律后果的信息,你不思考真假,只先慌了。换句话说,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了太多会考试的人,却太少会思考的人,这就是电信诈骗的人群土壤。教育忽视逻辑和批判性思维,你有没有发现,中国学生的语文课上被要求作者想表达什么,而不是你怎么看,这其实是一种反逻辑、反独立思考的训练。几十年下来,我们被训练成被动接收信息的容器,而不是主动筛选信息的判断者。于是,权威口吻等于真,看起来像新闻的格式等于可信,写的逻辑缜密但情绪夸张的文章等于转发。

当一个社会逻辑教育薄弱,辨伪能力差,诈骗就变得不需要多么高明,只需要模仿的可信的样子。毫不客气的说,我们是被从小骗到大的课本,网络媒体中充满了谎言,我们不具备分辨诈骗的能力。教育太重知识,太轻人性,我们在教育体系中治愈极度膨胀,德育被公式化,孩子们从小被要求会算会背,却没有人教他什么是信任,什么是边界,什么是风险。比如,我们教学生别上陌生人的车,但不叫别轻信网络上温柔的人。我们教孩子要听话,但不叫要警惕控制。我们教诚实守信,却回避现实中的灰色地带,于是诈骗犯能够精准的抓住情感漏洞,尤其是情感诈骗和杀猪盘的受害者,其实他们往往并不笨,而是没有被教育过如何识别情感操控,他们缺少的不是智商,而是心理免疫力。成长过程“被保护”的太好了,在虚假的美好中长大,这让我们对现实中的人性的丑陋缺少警惕。教育的功利化让人们的价值观失衡。

在一个唯成绩论、唯成功论的体系中,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不是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而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于是我们习惯性的用结果来判断价值,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合不合法,道不道德没有那么重要。这样两种人被同时塑造出来,一种是被骗的人,他们太渴望成功,以至于容易被投资中奖、报复、诱惑。另一种是行骗的人,他们相信只要赚到钱,就算手段会一些也无妨。这正是电信诈骗的教育根源。教育本应该让我们有界限感,有自省力,但是我们长期的教育却鼓励结果导向,弱化过程伦理。当然,电信诈骗不仅仅是教育出的问题,我们的社会结构、心理结构、技术结构也有问题,贫富悬殊和灰色上升通道心理。

中国的诈骗多是因为快速逆袭的幻觉,实在是太有市场了,社会分层固化,普通人想通过合法方式改变命运实在是太难了。于是,灰色路径成了许多人眼中的唯一路径,一边是城市牛马996还买不起房,另一边是短视频里一个杀猪盘导师晒豪车别墅。年轻人被焦虑裹挟,骗子被诱惑驱动。电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价值观崩塌问题。

教育的缺失孕育了诈骗的沃土。教育的功利化培养了算计思维,媒体的拜金化制造了炫富的幻觉,制度的迟缓化让手法不如投机,经济的焦虑化让信任变成了奢侈品。在这样的环境里,电诈不是孤立事件,它是整个社会信任崩塌、价值扭曲、道德疲劳的一种外化。电信诈骗的背后不只是技术监管贪婪的问题,而是长期被忽视的教育副作用。我们造就了很多聪明人,却没有教他们如何明白什么是逻辑,什么是怀疑,什么是人性,什么是诱惑。最终,诈骗盛行的根不在骗子手里,而是在一个不会思考、不懂辨别、过度功利的社会教育体系里。
如果你连挣钱,都需要别人开导你,都要有人看着,盯着,哄着,鼓励着。劝你还是别干了,你TM的就该穷。
2006年春,哈尔滨极乐寺,一位老者远道赶来,专程看望这里的方丈,慈法大师时年93岁,已病重卧床七年。老者拿出一张照片,俯身在慈法大师耳边低语了几句,缠绵病榻的大师忽然激动起来。(图1)

李振盛:别,别,别说了,别说了。我后来就说,我说大师说,我知道您内心和痛苦,不愿意回忆那段痛苦的 事 情,我说好了今天就到这了,我说我们就说到这儿。

解说:这位前来探视的老者名叫李振盛,是一名摄影师。四十年前的1966年,他在极乐寺门口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最右侧,手拿帽子的和尚就是后来的慈法大师。(图2)

李振盛:他是这里面最小的和尚,那个时候还53岁,他就领着红卫兵告诉(他们)这里面藏着什么,那里面藏着什么,让红卫兵去抄,他还穿上了干部服,还别上了钢笔,戴上了帽子。

他在里面革命了,他造反了,带着红卫兵来造自己这个寺庙的反,因为后来知道他平日被方丈管束得很严,也是报恨雪仇的机会来了。结果在里面抄了半天出来的时候,他想戴着帽子跟在旁边看热闹,外边的红卫兵不知道你在里面革命了,看这个样子也像是个和尚,一摘帽子,你也是个秃驴啊,嗨,抓上来。

解说:1966年8月24日,文革“红八月”的风潮涌来,红卫兵们冲进极乐寺,捣毁所有的佛像,并写下了一张“什么佛经,净放狗屁”的标语,强迫和尚们擎着它低头认罪,时任《黑龙江日报》摄影记者的李振盛拍下了这个场景,照片中,法师们强忍着悲怒,方丈大师则高傲不屑地闭深了双眼,只有那个本以为已“参加了革命”,却仍被红卫兵拉出来受辱的叛逆者露出了尴尬的神情。

李振盛:这个人,伙夫,做饭的,后来他的徒弟讲,我这个师傅根红苗正,一个苦出身,所以红卫兵就利用这个,利用他来管那些和尚。后来他这师傅好像也有所悔悟吧,但是又不肯去说,就是把这个极乐寺建设好,建设好,他应该在后来,文革之后建设极乐寺他是起了作用。

解说:文革后,伙头僧成为了极乐寺的住持,法号慈法,40年过去的,极乐寺又恢复了繁盛的香火,但很少有人知道,历史的尘埃已在大师心中结成沉重的巨石。告别慈法,李振盛再次上路,那是一条苍凉的回望之路。

---揭秘:震惊世界的十万张文革照片
真正把人困在底层的不是出身不好,不是环境恶劣,更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始终意识不到这三点。第一,不懂变通,认死理。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不能够只停留在做什么上,更是要想明白为什么去做。有时候,为什么做,远比做什么重要的多。第二点,只经历不反思。毕竟啊,人并不是经历的越多就越聪明,人的智慧不在于经验的数量,而是在于经验的质量,而决定经验质量的就是你的反思力。第三,对因果没有敬畏心,懂得规律,有良知和道德敬畏。
信息的价值在于能让人做出改变。
若一个信息对人的三观和行为没任何影响,不产生任何改变,该信息对这人没价值。同一个信息对不同人价值不同。一句话在一些人听来醍醐灌顶,对另一些人只是句话。
敏锐捕捉信息价值,建立在良好的通识基础上,看些拓展横向知识的书,和一些横向领域的人交流非常有好处。
美国转折点发布了查理•柯克的生活方式。

共31条。

我们做到了多少?能做到多少?🙏🙏🙏

1·尊崇安息日
2.每天写日记
3.给朋友发送经文
4.与反对你的人对话
5.注册投票
6.结婚
7.生子
8.去教堂
9.锻炼身体
10.晒太阳
11.问你的配偶:“我如何能更好地为你服务?”
12.每天读经文
13.为你的信仰挺身而出
14.吃辣酱
15.随身携带袖珍宪法
16.支持本地企业
17.喝一杯加两勺蜂蜜的薄荷至尊茶
18.避免毒品和酒精
19.不要害怕别人怎么看你
20.8小时睡眠
21.限制你的社交媒体摄入
22.触摸草地并走进大自然
23.每天学点新东西
24.做领导者而不是追随者
25.永不投降
26.勇敢无畏
27.比你的敌人更努力工作
28.阅读《大学骗局》(The College Scam)
29.努力拥有土地
30.不被操控
31.拿起麦克风
很多人学了心理学、经济学,掌握了各种理论和方法,却发现内心的痛苦依然无法消除。他们依然在意别人的评价,依然焦虑不安。真正的成长,不在书本,而在生活的磨砺:去熬过孤独与挫折,去经历痛苦、失落与挑战,去赚钱,接受不完美。只有这样,内心才会慢慢强大,逐渐脱离对外界认可的依赖,获得深层自由。
靠谱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比任何物质财富更能够带来长远的收益。

巧舌如簧、圆滑处世,也许能赢得片刻的好感,但稳重行事、不掉链子才能让人长久地信任。
上学时,高中舍不得用的本子,现在翻出来,没有任何的用处。这才能够理解,原来挥霍和珍惜是同一件事情,真正的珍惜或许不是供奉,而是让美好的事物参与到我们的生命流动之中。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舍不得有时候,也是一种浪费。
人这辈子最该戒掉的瘾,不是烟酒,也不是欲望,而是“被别人夸”的瘾。因为一旦你开始在意别人的评价,你就已经被世界拴上了锁链。别人夸你,是因为你顺了他们的意;别人骂你,是因为你挡了他们的路。评价从来不是事实,而是一种利益的映射,是他们为了维护自己世界秩序而给你贴的标签。你一旦接受,就会被驯化成他们希望的样子。于是你拼命做“好人”,不敢拒绝,不敢发火,甚至不敢做真实的自己。慢慢地,你的行为、思想、人格,全都被别人的眼光雕刻成了一座笼子。记住一句话:别人的三观是为了让他们自己好过,不是让你好过。所以,别解释,别回应,不走进任何人的价值体系。别人的看法和你无关,他们看见的只是自己的投影。活在别人的嘴里,你就死在自己的心里。真正的自由,是哪怕全世界都在喧哗,你也能听见自己内心那句:我就是我。
如果你想成功,必须精挑细选你的欲望。

先追求物质成功,再寻求精神自由,是更现实的路径。赢得人生这场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最终能从中解脱出来。

——纳瓦尔
过度正直,其实是被驯化得太久了。它是一种被驯化后的生存策略。当一个人总是表现得极度有道德感、过度温和、凡事压抑情绪、不敢表达需求时,我们通常称之为太好了或太敏感。但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可能是一种生存性适应,是一种在长期驯化环境中,发展出来的过度正直人格特征。这是一种内在压抑,外在服从的状态,常见于以下表现,道德完美主义,对自己提出圣人式道德要求,却允许他人不完美。这是一种内化的道德绑架。情绪压抑,将愤怒、委屈、嫉妒等正常情绪视为不成熟甚至羞耻,形成情绪否认机制。习得性顺从,哪怕被剥削也选择沉默,不敢反抗、不敢拒绝,背后是对冲突和抛弃的深度恐惧,这种人格结构,本质是为了安全而自我牺牲,用好人人设换取认同与归属。

过度驯化是一种文化与创伤的交集,谁更容易被驯化?高敏感人格,共情能力强更容易吸收外界情。女性与边缘群体:在传统性别角色与社会边缘化压力下,被教导顺从不惹事牺牲自己。东亚文化背景成长者:集体主义强调和谐与面子文化,个体表达被压缩,这些人群往往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情感控制、冷暴力或羞耻感教育,逐渐将服从视为生存的唯一方。这种驯化的心理代价是什么?自我异化称之为假自体:你变得擅长扮演别人期待的样子,却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是谁,长期下去会引发存在性空虚、焦虑与身份感崩塌。隐性攻击:无法直面愤怒就通过拖延、回避、冷处理来间接表达反抗。但这种方式反而削弱了关系和自我力量。慢性抑郁与无力感:长期压抑真实需求会抑制大脑的多巴胺通路,导致低动机、情绪麻木,形成功能正常,内心空壳的状态。

从顺从回到选择的主体性之路。认知觉醒:识别并质疑驯化脚本写下你内心深信的应该:如我不能让别人失望我必须讲道理。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方法进行挑战:这个信念真的绝对正确吗?它适用于所有情境吗?有没有温柔的替代说法?情绪解冻:允许不合格与愤怒感存在攻击性不是罪,而是自我边界的信号。从我不同意开始练习表达,再逐步走向我不想这样甚至我生气了建议配合正念冥想或写情绪日记,逐步训练情绪的识别与命名。

行为实验:练习健康的自私刻意做一件别人不喜欢但你喜欢的事,比如拒绝一次邀请、优先安排自己。用行为主义中的强化学习理念--观察现实反馈,打破灾难化想象。重建价值体系:从别人期望我怎样到我想怎样,如果没有人评判,我想怎样活?问自己:存在主义疗法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与责任,帮我们从顺从脚本中走出来,活出有意义的选择。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一个乖巧的工具!驯化让人类得以合作,但过度驯化让人失去灵魂。真正的成熟,不是无懈可击的圣人,也不是桀骜不驯的野兽,而是既能爱人也能爱己,既能温和也能坚定的完整之人。每次你说出不或表达愤怒,都是在向世界声明:我是一个有人性的人,不只是个功能。
什么是贪嗔痴慢疑?

贪:喜欢的东西一个劲吃,拥有的东西永远不够,免费的东西使劲用,只要免费不需要也要去拿。
嗔:对稍有违背自己心愿的人或物就生怨恨心。甚至仇视,抵毁,抹黑。
痴: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比别人强看不到别人优点,听不进批评建议。
慢: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生傲慢心,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疑:总怀疑别人的真心,不相信別人,不愿沟通解决问题。
Back to Top